活性炭對秸稈厭氧消化系統生物和非生物影響研究獲進展
來源:北京雁歸來環?萍加邢薰 | 銷售熱線:18710134283
我國平均每年產生農作物秸稈超過7億噸,是世界第一秸稈大國。
秸稈資源化利用技術再不斷優化發展,但仍有大量秸稈廢棄物被就地焚燒、填埋。粗放的處理方式不僅污染環境,同時造成了生物質資源的浪費。秸稈中蘊含的大量可被轉化的生物質(半纖維素、纖維素等),經厭氧消化后可轉化為生物天然氣,實現秸稈的“變廢為寶”。
然而,秸稈厭氧消化系統甲烷產率較低長期以來是制約該技術規;瘧玫闹匾蛩。近來,一些研究發現活性炭的添加可以顯著提升厭氧消化系統的產氣性能,且在廢水、餐廚、果蔬垃圾的處理中均取得成功應用。但有一些研究提出活性炭的添加反而會抑制甲烷的生成。
為全面探究活性炭對秸稈厭氧消化系統的影響,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解智杰在研究員李東的指導下,分別構建了中溫和高溫兩套秸稈厭氧消化系統,并綜合評價了活性炭對不同系統的生物和非生物影響。結果顯示,相同劑量的活性炭(10g/L)在不同溫度下對秸稈厭氧消化系統的甲烷產率產生了不同影響。高溫條件下,活性炭的存在促進了秸稈的降解,并提高了系統的甲烷產率;中溫條件下,添加活性炭雖然使秸稈的降解率提高了6.48%,卻使系統的甲烷產率降低了8.16%。
研究針對“相同劑量活性炭在不同溫度下產生了不同作用效果”以及“中溫系統秸稈降解率提高但甲烷產率降低”這兩個矛盾現象,提出了“中溫條件下活性炭對碳源物質的吸附是造成系統甲烷產率降低的重要原因”這一科學假說。脫附實驗及微生物群落分析驗證了該假說并闡明了其生物及非生物機理。研究表明,中溫系統中活性炭對碳源(CO2、揮發性脂肪酸)物質的吸附使氫型產甲烷菌的底物顯著減少,進而使得系統產甲烷代謝通路發生了顯著變化。此外,活性炭在中溫條件下對Bathyarchaeia(可利用甲烷進行產能代謝)的誘導也是系統甲烷產率降低的重要原因。而同樣劑量活性炭對高溫系統產氣表現出促進的機理在于:活性炭在高溫條件下吸附能力較弱,未誘導產生Bathyarchaeia以及更加集中的碳代謝流向甲烷。該研究綜合評估了活性炭對不同溫度下秸稈厭氧消化過程的影響,進一步分析并揭示了實驗中出現的兩個矛盾現象內在機理,為該技術的規;瘧锰峁┝死碚摵图夹g支撐。
本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四川省科技計劃項目、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的支持。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期刊上。

活性炭對秸稈厭氧消化系統的生物和非生物影響